急性荨麻疹的引发原因
发布时间:2024-12-12 15:18:29
食物过敏
食物是引发急性荨麻疹常见的诱因之一。像食用了未煮熟的海鲜,如虾、蟹、贝类等,其中含有的异性蛋白容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,从而引发过敏反应,导致急性荨麻疹发作。还有一些人对蛋类、奶类、坚果类(如花生、杏仁等)食物过敏,一旦误食,短时间内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症状。例如,有的人在吃了含有花生碎的糕点后,没过几十分钟,身上就迅速冒出一片片风团,瘙痒难忍,这就是典型的因食物过敏引发的急性荨麻疹表现。此外,食物中的添加剂、防腐剂等成分,也可能成为某些人诱发急性荨麻疹的 “导火索”。
药物不良反应
部分药物在使用后可能会引起急性荨麻疹。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药物,比如青霉素、头孢菌素等,在注射或口服这些药物后,如果人体对其成分过敏,免疫系统会有效启动异常免疫反应,致使皮肤出现风团等急性荨麻疹症状,同时还可能伴有瘙痒、灼热感等。另外,像解热镇痛药(如阿司匹林等)、血清制剂、疫苗等,使用过程中也有引发急性荨麻疹的风险。比如,有的人在接种疫苗后不久,身体就出现了大小不一的风团,而且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遍布全身,病情发展较为迅速。
感染因素
- 病毒感染:
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,如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柯萨奇病毒等,当人体感染这些病毒后,免疫系统忙于对抗病毒,在这个过程中,免疫状态发生改变,容易诱发急性荨麻疹。一般在感冒初期或者感染病毒后的 1 - 3 天内,皮肤上就可能开始出现风团、红斑等症状,而且随着病情发展,风团可能会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大。
- 细菌感染:
像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,如扁桃体炎、咽炎、鼻窦炎等,也会促使身体产生免疫反应,进而引发急性荨麻疹。例如,患者原本患有扁桃体炎,在炎症发作期间,可能突然发现身上出现了很多风团,瘙痒异常,这就是细菌感染相关的急性荨麻疹表现,往往在控制好细菌感染后,荨麻疹症状也会随之缓解。
- 寄生虫感染:
肠道寄生虫感染人体后,如蛔虫、绦虫等,它们在肠道内活动,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,使得身体释放一些炎性介质,引发急性荨麻疹。儿童相对更容易出现这种因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急性荨麻疹情况,通常在驱虫治疗后,荨麻疹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。
环境因素
- 物理刺激:
皮肤受到寒冷、炎热、日光、摩擦、压力等物理因素刺激时,容易引发急性荨麻疹。比如在寒冷的冬天,皮肤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,部分人会出现寒冷性急性荨麻疹,皮肤表面迅速长出风团、红斑,还伴有刺痛、瘙痒感,一旦进入温暖环境,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。而皮肤受到摩擦,像紧身衣物长时间摩擦的部位,容易出现压力性急性荨麻疹,表现为局部皮肤有风团、肿胀等情况。另外,长时间暴晒在强烈阳光下,对紫外线敏感的人就可能引发日光性急性荨麻疹,暴露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皮疹、瘙痒等症状。
- 化学接触:
生活中接触到一些化学物质,如洗涤剂、染发剂、油漆、新装修房屋中的甲醛等,这些物质接触皮肤后,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,引发过敏反应,导致急性荨麻疹发作。例如,使用了质量不过关的染发剂后,头皮及周围皮肤很快就会出现红肿、风团,瘙痒明显,这就是化学物质诱发的急性荨麻疹情况。
急性荨麻疹的症状表现
皮肤症状
急性荨麻疹最显著的皮肤表现就是风团,风团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,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,就可遍布全身各个部位,像面部、颈部、四肢、躯干等都可能受累。风团的形态多样,有圆形、椭圆形、不规则形等,大小也各不相同,小的可能如针尖般细小,大的则能融合成片,直径可达数厘米甚至更大,颜色多为淡红色或苍白色,周围有红晕,边界清晰。而且风团具有此起彼伏的特点,一处风团刚消退,别的地方又会冒出来,瘙痒感十分强烈,患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搔抓,搔抓后风团可能会增多、增大,皮肤还会出现划痕征,也就是搔抓过的地方会隆起一道道条索状的风团,看起来较为明显。
瘙痒情况
瘙痒是急性荨麻疹患者几乎都会面临的困扰,瘙痒程度大多较为剧烈,让人难以忍受,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、工作以及休息。瘙痒一般是持续性的,在受热、情绪激动、搔抓等情况下会进一步加重,尤其到了夜间,很多患者会因为瘙痒而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,甚至有的患者会因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、出血,增加了继发感染的风险,进而加重病情。
全身症状
部分急性荨麻疹患者除了皮肤症状外,还会伴有全身症状。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症状,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情况,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也受到了累及,出现水肿、痉挛等现象,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功能,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呼吸道症状,如心慌、胸闷、呼吸困难等,这是由于咽喉部、气管等呼吸道黏膜发生水肿,影响了正常的呼吸通气,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,一旦出现需要立即就医进行处理,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。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头晕、血压下降、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,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,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,及时抢救。
急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
去除诱因
尽快明确并去除诱发急性荨麻疹的原因是治疗的首要步骤。如果是食物过敏导致的,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的致敏食物;若是药物引起的,需马上停用相关药物,并告知医生更换治疗方案;对于感染因素诱发的,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,比如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,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等。例如,确定是吃了某种海鲜引发的急性荨麻疹,那就要严格忌口这类海鲜,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,很多时候,去除诱因后,症状可能会逐渐自行缓解。
抗组胺药物治疗
- 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:
像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常用药,它们能有效阻断组胺 H1 受体,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,且副作用相对较小,嗜睡等不良反应较轻,一般每天服用一次即可,使用方便,对大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。对于症状稍重的患者,可以适当增加剂量,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,确保用药安全。
- 联合用药情况:
如果单用一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,可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,或者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物(如苯海拉明、氯苯那敏等)进行治疗。不过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容易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,使用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在晚上睡前服用,避免影响白天的正常活动,同时用药期间要避免从事驾驶、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。
糖皮质激素治疗
在急性荨麻疹病情严重,如出现大面积风团、剧烈瘙痒且伴有呼吸困难、心慌等全身症状,或者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,可以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。口服药物如泼尼松、地塞米松等,或者通过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等方式给药,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、抗过敏作用,能够迅速缓解症状,减轻炎症反应。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,比如可能导致向心性肥胖、骨质疏松、血糖升高等,所以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使用,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停药,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,防止出现不良反应。
其他辅助治疗
- 炉甘石洗剂外用:
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、止痒的作用,对于缓解急性荨麻疹引起的皮肤瘙痒有一定效果。在皮肤出现风团且瘙痒时,可将炉甘石洗剂摇匀后,用棉签蘸取适量涂抹在患处,每天可以多次使用,但要注意避开皮肤破损处,因为其含有的成分可能会刺激伤口,引起疼痛等不适。
- 冷敷:
当皮肤瘙痒、红肿明显时,可用冷毛巾或冷敷贴进行冷敷,通过收缩局部皮肤血管,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,来暂时缓解瘙痒、减轻红肿症状。每次冷敷时间控制在 10 - 15 分钟左右,每天可根据需要进行多次冷敷,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。
急性荨麻疹的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
饮食注意事项
- 避免再次接触致敏食物:
仔细回想发病前食用过的食物,排查出可能的致敏原,然后严格避免再次食用。对于常见的易致敏食物,如海鲜、蛋类、奶类、坚果等,在病情未完全恢复前,尽量不要食用,即使病情好转后,再次尝试时也要少量进食,观察身体是否有异常反应。
- 饮食清淡易消化:
选择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粥、面条、蔬菜汤等,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,像菠菜、西兰花、苹果、橙子等,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,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,促进病情恢复。要少吃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以及甜食,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,不利于病情的缓解。
皮肤护理要点
- 避免刺激皮肤:
穿着宽松、柔软、纯棉材质的衣物,避免穿紧身、粗糙的衣服,防止衣物摩擦皮肤诱发或加重病情。洗澡时,使用温和、无刺激的沐浴产品,水温控制在 37℃ - 40℃左右为宜,避免热水烫洗皮肤,因为热水会使皮肤血管扩张,加重瘙痒和风团症状,同时洗澡次数不宜过于频繁,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。
- 做好皮肤保湿:
洗完澡后,及时涂抹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,如含有神经酰胺、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,保持皮肤的水分含量,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,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,促进皮肤恢复正常状态。
生活习惯调整
- 规律作息:
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这有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,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,减少急性荨麻疹的发作几率。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,免疫系统功能下降,皮肤抵抗力变弱,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诱发疾病。
- 保持心情舒畅:
避免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,因为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免疫系统,增加急性荨麻疹发作的可能性。可以通过听音乐、运动、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,缓解压力,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。
总之,急性荨麻疹起病急、症状明显,但只要及时了解其引发原因、正确应对症状、做好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,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减轻痛苦,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健康。